發布時間:2023-07-18 文章分類:汽車環保百科 閱讀:次
紐約大學環境健康領域的科學家們走進地鐵站,隨身攜帶的空氣質量監測儀突然指數飆升,和你一樣,他們的第一反應也是監測儀壞了。
不過,后續的研究證明,定期清潔、維護,外表光鮮亮麗的地鐵站中,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確實很高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標準,為了避免危害人體健康,PM2.5的日平均值不應超過15微克/立方米,但多數大城市的地鐵站都遠遠超過這個指標。
一項2021年發表的分析報告顯示,上海、杭州、武漢等城市的地鐵站中,PM2.5日平均濃度都超過了30微克/立方米,是世衛組織給出標準的兩倍多。
雖然各個國家室外的空氣質量參差不齊,但是地鐵中PM2.5超標這一點達到了全球統一。
日本的東京、橫濱等大城市與國內情況類似,PM2.5的日均濃度為35~40微克/立方米。
早高峰時段的紐約地鐵,飆出過約1700微克/立方米的實時濃度,平均濃度超過地面30多倍也是常態。
歐洲國家的情況則更加夸張,巴黎某個地鐵站中日均濃度曾突破70微克/立方米;今年四月,法國的檢察官還對地鐵運營商瞞報少報空氣污染發起了刑事調查。
到底是什么帶來了地鐵中如此高濃度的可吸入顆粒物?
地鐵站和列車的通風系統與外界相連,空氣質量的確受到外界影響。
但外界的空氣質量遠遠不能成為主要原因。2021年的一項研究測得,紐約室外空氣中的PM2.5濃度均值為20.8微克/立方米,但一條地鐵線路內卻達到了779微克/立方米。
室內和室外的數據相差如此懸殊,且各國的污染情況如此一致,也就是說,這些顆粒物另有來源。
倫敦國王學院的調查團隊對倫敦地鐵站中的PM2.5進行過成分測定,發現其中有顯著的鐵元素富集,含量達到47-67%,還有14%是其他金屬和礦物質的氧化物,而地面上的PM2.5則主要由水溶性無機離子組成。
基于此,科學家們推斷,這些富鐵顆粒物來源于地鐵內部,主要是列車與鐵軌發生的摩擦和磨損。
地鐵的鋼軌與車身主要由不銹鋼制成,主要金屬成分為鐵,并含有鉻、鎳、碳等其他元素。
剎車過程中的發熱可以讓金屬融化、汽化,生成的氣溶膠顆粒散布到軌道和站臺附近的空氣中,也能經由送風系統進入列車內。
地鐵站內的實測數據的確符合這種推斷。
對不同時段進行測評和比較可以發現,列車開始運行后空氣中含鐵粒子增加,早晚高峰期列車密集的時段比中午污染更嚴重,PM2.5濃度會有約50%的上升。
當列車停下、車門打開,剎車過程產生的PM2.5開始擴散,隨著列車一次次進站接上乘客,站臺和車廂內的濃度都有比較規律的增加。
由于地鐵站和列車的空間相對密閉,顆粒物一旦產生便很難自然排出。
世界各地的地鐵建成時間不同,構造各異。學者們在比較中發現,地鐵站的建成時間越長、位置越深,污染也就越嚴重。
始建于19世紀的倫敦地鐵站內,就可以提取出古董一樣的含鐵顆粒物,空氣將它們反復氧化,卻從沒能帶它們走出車站,以至于倫敦政府需要專門啟動一個耗費幾百萬英鎊的”地鐵吸塵“項目。
絕大多數的一線城市打工人,都需要擠上幾年的地鐵。每天在污染超標的環境中,持續數年吸入PM2.5,難免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。
一項對5300萬人口進行長達8年的跟蹤調查顯示,環境中PM2.5年平均濃度每提升10微克/立方米,就可能導致全因死亡率增加5%,即使在PM2.5濃度較低的環境中也是如此。
還有,別忘了地鐵PM2.5的特殊“配方”——大量微小的含鐵粒子,它也會帶來額外的風險。
大部分含鐵粒子直徑可以小于0.2微米,不僅能進入肺泡,還可以進入血液、細胞,再透過嗅覺神經進入大腦。
但你也無需過于憂慮。在正常的生理機制中,機體內鐵處于一個不斷吸收、利用、儲存、循環的動態平衡中。
從科學家們進行的對照研究來看,目前幾乎沒有直接證據表明,地鐵里的高濃度顆粒物比其他環境中的空氣污染,會更顯著地增加地鐵工人和通勤者的健康風險;對于人體的長期慢性暴露,地鐵內顆粒物的毒理研究也還在進行中。
地鐵站的工作人員,上班還是盡量佩戴口罩;坐地鐵通勤的你,偶爾步行上下班也是不錯的選擇。